一样的城,围着不一样的人

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,城外的人想进去,对婚姻也罢,职业也罢,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。——杨绛
每当我主动去索取的时候,一定是我最缺乏的时候。因为对于不是痴迷的喜欢,都是惰性的。羡慕那些可以用声音发泄情绪的人,把伤心,落魄,委屈,无奈,一首歌,哪怕是一句歌词,“我曾拥有你,想到就心酸”也许此刻的心情就是这样;羡慕那些可以用一只画笔,也能绘出自己的雄心壮志;也羡慕那些可以用文字,抒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的苦念,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的豪言壮语!而我,也只是让万般情绪随着一声无奈的呵呵,不了了之,而后把他们积压在心里,盼着一缕清风,吹它个烟消云散!其实,我也曾想过要去写点什么。可每当我拿起笔,便成了哑巴!
前段时间换了项目组,旁边的小哥,总会背个小包,里面静静的躺着一个黑色很精致的东西,我见他一休息的时候便拿出来看,原来那个玩意叫kindle,对于自上大学都没怎么看过书的人来说,这个玩意儿还真的稀奇,完全就是像看纸质书一样,唯一的不足觉得就是小了点。有一次我好奇的问他都看过什么书,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,《三个火枪手》,《基督山伯爵》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《三体》....,我听过没听过的说了一大堆,从此我可是心生敬佩啊,代码撸的好,书也读的多。脑子一热,什么也不管,打开google ,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,回车,第一篇就是来自知乎的推荐!鲁迅,冰心,沈从文,老舍,钱钟书,嗯?《围城》,就是那个城里的人想出来,城外的人想进去的围城。瞬间兴致大起,这句话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,之前好友结婚时我还引用了这句话,其实我就是希望他们进去就别出来了。没想到当时还被发小无情的评论说,你这样容易被打。他为什么这么说?书里到底讲些什么?怀着一大堆疑问,我决定了从这本书读起,从下单买书到读完零零碎碎用了两个月。
现在已经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两个月了,印象还是很深刻。书中主要讲了男主方鸿渐,一个本领没多大,空有一身骄傲的留洋青年,在动荡不安的国内的经历。回国的邮轮上被一个少妇勾引的方鸿渐,同时又被出身名门女博士苏文执喜欢的方鸿渐,与苏文执表妹唐晓芙两情相悦(肯定不是单相思)的方鸿渐,又与世俗心机的孙柔嘉结婚的方鸿渐。他也许至始至终都没有喜欢过苏文执,可是他是真的喜欢唐晓芙,但他这种人也根本不配拥有唐晓芙,唐晓芙是我们爱情中的理想!他不喜欢苏文执,在遇到唐晓芙之前却和她,情意绵绵的暧昧,她不喜欢孙柔嘉,却听着风声,闲语,最后娶了她。最后,却因家庭,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分歧,而散场!
每一个读完围城的人都觉得自己不就是那个方鸿渐嘛!可笑,而荒唐的方鸿渐!我又何尝不是!身边有一个帮你安排了差事的好兄弟赵辛楣,抛开身份与背景,也许也有一个喜欢你的苏文执,也许还碰到了那个让你心动的唐晓芙,可这最后都不了了之。方鸿渐,像他,也不是他。可他最后为什么和孙柔嘉在一起,寂寞,孤独,我想这也是本书最讽刺的地方了,此时他是一个再庸俗不过的方鸿渐,庸俗的即使不是孙柔嘉,任何一个在此时能填补他内心的人,都会和她在一起。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本质上的爱情,只是互相在权衡利弊之后无奈的选择。以至于结婚以后互相的看不起,互相的嘲讽。故事以这样结局,也不意外,这就是婚姻。一部分人的婚姻。
钱老为何写这样的小说,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,为何还要嘲讽这些庸俗之人的不幸。不解,不解。杨绛先生在书后描写了他与钱老的一段日常:我笑,他也笑;我大笑,他也大笑。有时我放下我的稿子,和他相视大笑,因为笑得不仅是书上的事,还有书外的事。我都不用说明笑什么,反正彼此心照不宣。这也许就是爱情最和谐,最美的样子!婚姻一定是爱情的升华,而不是家人口中所谓的该到结婚的年龄了,而去结婚!而爱情,两情相悦,彼此欣赏,我知道你所有的缺点,我可以包容你所有的缺点,并愿意陪你走完短暂的一生!不约而同的邂逅,心照不宣的傻笑!
一样的城,谁是不一样的人?或许我是,希望一直都是。